横店影视基地,被精心改造成为了两个时空的交汇点,山城重庆与虎踞龙盘的南京。
新版《潜伏》的拍摄,正围绕着这两座城市的故事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重庆部分的戏份,在苏宁的构想下,比原版更加宏大和细。。。
选角试镜的第一天,公司三楼的多功能厅便已人满为患。清晨七点不到,走廊里就站满了拎着简历、化着精致妆容的演员。他们中有初出茅庐的新人,也有在几部网剧里露过脸的小有名气者,甚至还有几位曾在正剧中出演配角的老戏骨。所有人都清楚,这部《潜伏》(新版)一旦成功,必将掀起收视狂潮,而能在这部剧中占据一席之地,哪怕只是个出场三分钟的译电员,都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
苏宁和陈晓君坐在试镜室最内侧的评审席上。苏宁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开衫,袖口随意挽起,手里捏着一支红笔,神情专注地翻看着面前的演员资料。他不时在纸上写几个字,偶尔抬头,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台上的表演者。陈晓君则端坐一旁,手持平板电脑,实时记录每位演员的表现与导演反馈,语气冷静而专业。
“下一位,王翠平候选人??林婉。”
门推开,一个扎着两条粗麻花辫、穿着蓝布斜襟衫、脚踩黑布鞋的女孩走了进来。她皮肤微黑,眉眼间带着一股子乡野的灵气,一开口便是地道的河北口音:“俺叫王翠平,天津静海人,家里种棉花的。俺爹说,女娃也得有本事,不能光靠嫁人吃饭……”
苏宁的手指微微一顿,笔尖停在纸页上。
这段台词,原版姚大晨演得活灵活现,但多数试镜者要么用力过猛,要么太过文艺,把“土”演成了“俗”,把“灵”演成了“傻”。而眼前这个女孩,却自然得像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。她说完后,低头搓了搓手,动作拘谨却不做作,仿佛真怕自己弄脏了这屋子的地板。
“你以前演过什么?”苏宁问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忽视的穿透力。
“去年在一部抗战短剧里演过村姑,前年在县文化馆的话剧团待过半年。”林婉如实回答,“但我没学过表演,就是爱看戏,爱模仿人说话。”
苏宁点点头,又问:“你知道王翠平是什么样的人吗?”
“她是个倔驴。”林婉忽然笑了,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,“嘴硬心软,刀子嘴豆腐心。她不懂政治,但她懂人心。她嫁给余则成,一开始是图安稳,后来是动了真心。她不怕死,只怕余则成不要她。”
这话一出,会议室里几位主创交换了眼神。
这不是背词,这是理解。
“好。”苏宁合上资料,“再来一遍,这次从‘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’开始,情绪要更急一点,你觉得他要离开你了。”
林婉深吸一口气,眼神瞬间变了。刚才那个羞涩的村姑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察觉到丈夫异常的妻子。她的声音颤抖起来:“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?你这几天都不正眼看我……你是不是……要走?”她往前一步,手抓住空气,像是想拉住一个人的衣袖,“你要走也行,可你得告诉我一声!我不怕死,我跟你一起死!可你不能一声不吭地扔下我!”
最后那句几乎是吼出来的,带着哭腔,却又透着一股狠劲儿。
试镜室一片寂静。
五秒后,苏宁抬笔,在纸上写下三个字:**留用备选**。
“下一个。”
试镜继续进行,但气氛明显不同了。仿佛林婉的表演打开了一扇门,让所有人意识到??这部剧要的不是“像明星”,而是“像那个人”。
与此同时,关于“谍战偶像剧”的争议仍在网络持续发酵。某知名影评公众号发表长文《当经典沦为视觉消费品》,直指苏宁的改编方向是“用偶像剧的糖衣炮弹腐蚀严肃题材”,并质疑:“余则成是英雄,不是偶像剧男主,他不需要打光打侧颜杀。”
文章引发激烈争论。支持者认为,时代变了,年轻观众需要更贴近他们审美的表达方式;反对者则坚持,谍战剧的灵魂在于真实与沉重,过度美化只会消解牺牲的意义。
苏宁对此未作公开回应,只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他们以为‘偶像剧’就是谈恋爱?我要让他们知道,真正的‘偶像’,是信仰本身。”
这句话被陈晓君记在了项目日志的首页。
筹备进入第二个月,剧本终于完成第一稿。编剧团队交出了长达七十集的初稿,情节紧凑,人物丰满,但在情感线上确实加重了余则成与左蓝、王翠平之间的纠葛描写,尤其是左蓝牺牲前夜那场雨中诀别,被写得极具电影质感??两人在破庙相拥,左蓝将一枚银怀表塞进余则成手中,轻声说:“替我看看新中国。”随后转身走入雨幕,背影渐远,枪声响起。
“这一段保留。”苏宁在审阅会上说,“但要改。”他拿起笔,在剧本边缘写道:“左蓝不应死于伏击,而应死于主动赴死??她明知是陷阱,仍选择走进去,只为给余则成传递最后一份情报。她的死,不是意外,而是献祭。”
会议室一片沉默。
“这样……会不会太悲?”编剧小声问。
“正因为它悲,才动人。”苏宁抬起头,“我们总说革命者不怕死,可真正震撼人心的,是他们明明怕,却依然选择向前走。左蓝不怕死吗?她怕。但她更怕余则成的任务失败。这才是信仰的力量。”
陈晓君默默点头,随即安排美术组着手设计那场雨夜戏的场景:破庙残垣、泥泞小路、远处隐约的军车灯光、怀表在掌心发烫的触感……每一个细节都要服务于情绪。
与此同时,服化道组也交出了初步成果。余则成的几套西装全部按照1940年代上海裁缝的手工标准复刻,面料从英国定制,纽扣由黄铜手工打磨;王翠平进城后的几身改良旗袍,颜色素雅,剪裁利落,既不失乡土气息,又体现她逐渐成长的女性意识;就连反派吴站长的办公室,也还原了当年军统天津站的真实布局??墙上挂着蒋介石画像,桌上摆着美式打字机,烟灰缸里堆满“哈德门”烟头。